跳到主要內容區
   
壹、系科(所)沿革

「台南家政專科學校」時期:
1. 1972年(民國61年)成立美工科商業設計組(五專)。
2. 1988年(民國77年)成立美工科商業設計組(二專)。
3. 1990年(民國79年)更名為美工科視覺傳達設計組(五專)。
4. 1996年(民國85年)05月奉准設立視覺傳達設計科(五專)。

「台南女子技術學院」時期:
1. 1997年(民國86年)本校改制為「台南女子技術學院」。
2. 1998年(民國87年)12月奉准設立視覺藝術應用系(四技)。
3. 1999年(民國88年)10月奉准設立視覺藝術應用系(二技)。
4. 2001年(民國90年)08月奉准將視覺藝術應用系更名為視覺傳達設計系(四技)。

「台南科技大學」時期:
1. 2006年(民國95年)本校改名為「台南科技大學」。
2. 2006年(民國95年)進修部開始招收男生。
3. 2007年(民國96年)05月奉准設立應用設計研究所。

「台南應用科技大學」時期:
1. 2010年(民國99年)10月1日起,本校改名為「台南應用科技大學」。
2. 2010年(民國99年)10月奉准系所合一,將應用設計研究所改名為「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」。
3. 2011年(民國100年)100學年度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正式改名招生。
3. 2015年(民國104年)06月奉准改名為「視覺傳達設計系創新應用設計碩士班」。
4. 2016年(民國105年)105學年度視覺傳達設計系創新應用設計碩士班正式改名招生。

貳、培育目標

一、本系為全國相關視覺傳達設計系中兼備之優質學系,多年來早已樹立極佳口碑;對於培育學生的設計實務與專業能力,不僅在教學當中連結各具發展特色之組別帶狀課程,並延聘業界二十年以上之專業經驗豐富的教師,落實課業、實務教學、專門技術的養成,迥異國內目前 一般廣告、設計系所。
二、落實技職教育精神,配合文化創意產業之市場需求。
三、建立師生的宏觀視野,延請國際知名設計大師蒞臨演講,樹立宏闊的國際設計觀,深耕本土、立足台灣、 放眼國際,領先創意。

大學部:培育兼具藝術性、創造性、科技性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。

  1. 培育學生的設計實務與專業能力為主軸。
  2. 配合文化創意產業之市場需求,開創「人文科技」的新契機。
  3. 在教學當中培植學生就業力,落實技職教育精神。

碩士班:培育文化創意產業基礎之高階創意設計人才。

  1. 建立深入研究設計理論與應用之能力。
  2. 充實文創內涵與專業實務之整合設計能力。
  3. 具備跨領域之多元設計視野。

參、課程規劃

一、 為更朝具體的視覺設計應用目標作為定位,課程規劃為圖文設計與視覺溝通、包裝設計與品牌企劃、數位設計與整合行銷等三大特色,提供學院學生多元的課程選擇,自由發展各領域專長,以達跨域學習之目的。
二、為達成此目的,在教育觀念上,以培養學生具有思考、分析、判斷、創造及審美能力的設計人格為重點;課程安排則以創意與思考、構成、設計與藝術概念等;在技術上則以具備整合視覺、藝術、科技的創作觀念及專業技能為依歸。注重傳統手繪技能、美感知能,並結合現代科技數位表現技法,作跨領域的技術整合。
三、 融合地區文化特色,吻合現代社會脈動,塑造創意設計風格為導向之視覺傳達設計領域新風貌。


肆、系所發展特色

一、 強調以務實致用的教育目標與教學內涵。
二、 建構各具發展特色之圖文設計與視覺溝通、包裝設計與品牌企劃、數位設計與整合行銷三大課程領域,以培養學生更具就業實務智能。
三、 明確訂定學生核心能力及畢業門檻,作為課程設計之依據,並透過課程地圖加以整合,讓課程內容合於教育目標與產業之需求,並提供學生自我檢核。
四、 教學空間、設備充足,且備有先進的數位設計教學設備。
五、系所發展特色如下:

  1. 專業特色課程教學,實踐大學社會責任
  2. 結合數位科技與手作實務教學設備,將創意發想商品化 
  3. 了解現實職場環境,熟悉業界實務職能
  4. 參與國內外賽事掌握設計趨勢
  5. 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設計產業鏈接
  6. 每年舉辦設計創新暨應用設計研討會
  7. 跨國跨校學術深化交流
  8. 籌設跨國跨校包浩斯未來實驗室(Bauhaus Future Lab)
  9. 支援師生跨界國際合作與產業交流活動,擴大實質成效
伍、師資
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1名、副教授3名、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1名、助理教授8名、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1名、講師2名。
 
陸、未來願景

目標與系所務發展方面:
本系課程主軸特色明確,隨產業發展趨勢調整方向,連結在地創新應用,善盡大學社會責任。

教學與學習方面:
課程規劃設計結合業師、證照、參訪、實習等實務製作課程,聘任產官學專家,定期調整課程方向內容,開設新興多元課程,強化學生學職轉銜、就業導向之技能,貼近未來產業趨勢與就業職場需求。

經營與發展績效方面:
教師背景多元,持續進修與時俱進,了解未來產業趨勢與脈絡,接軌業界建立長期夥伴關係,深耕實務研究與產學合作,教學相長引導課程創新與變革。